钠离子电池能否取代锂电池,这既是一个考验智慧的科学问题,同样也是一个涉及储能产业布局和资源安全的战略问题。
资料显示,我国每年锂矿资源需求的70%仍然依赖进口。随着“南美锂三角”国有化的潜在可能性越来越大,锂矿的OPEC已经隐隐浮现,锂矿卡脖子风险已不能忽视。
鉴于此,5月4日上午,正在筹备中的海核能矿集团在京举办钠电盐矿战略规划及人才引进推介会,邀请各界专家精英,共同探讨钠离子电池的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在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与发展中的作用。
在国际地缘政治、贸易格局以及国内生产情况的多重影响之下,原材料产业迎来了巨大变局。矿产资源作为工业最主要的生产资料,深刻地影响着制造业的发展。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指出,要加强重要矿产资源在国内的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这正是国家应对当下变局的策略调整。
目前,电池原材料市场,因安全性、比容量、自放电率和性能层面上的优势,一度让锂电池成为市场主流,但锂矿周期波动大,且获得锂矿资源的难度较大,使之产生了极大的不稳定性与过高的成本。
与之相比,钠矿石获得的难度就容易得多,且波动性较弱,探讨其成为锂电池的替代方向已浮上台面。
国家首位钠离子电池学术著作人谢嫚教授表示,钠离子电池的成本可以低至每千瓦时300-500元,而三元锂电池却高达900元,即便磷酸铁锂的成本略低,却仍然要比钠离子电池高很多,并且面临循环寿命过短的问题。不过,与当前占市场主流的锂电池相比,钠离子电池在材料组合上,还有一些关键技术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突破。
实际上,关于钠电池的利用,国内已经有企业在行动。今年的上海车展,我国新能源电力龙头公司宁德时代表示,旗下钠离子电池将搭载于今年年底上市的奇瑞iCAR。知名新能源汽车厂商比亚迪也于近期表示,下半年钠离子电池也将从海鸥开始量产。
北京大学中国数字研究院副院长曹和平表示,全球钠储量是锂储量的1000倍以上,至少可以在各大产业链中取代90%以上的应用替代。尤其是在储能电池领域,基于双碳政策的风向引导,存在巨大规模的可再生能源刚性储能市场。据中国能源研究会数据显示,预计2027年理想状态发电装机量可以达到138.4亿瓦时,即便是保守估计也将达到97亿瓦时,换算后储能电池将达到万亿级规模市场。
因此,钠离子电池取代锂电池已是必然趋势,尤其是在相关技术已经相对成熟,钠离子电池距距离产业层面的爆发,仅是随时会被捅破的窗户纸。
海核能矿集团值此时刻,积极转型布局纳电盐矿,以空前力度进行钠电盐矿投资,其背后的动机不仅仅是分羹这个规模庞大的市场,更是为守护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与发展而进行的深思熟虑的谋划。
众所周知,矿业开发和矿产品投资大,且易受周期性波动影响,已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因此,登录证券市场,是矿业企业最佳的杠杆工具与周期波动的防御手段。
在本次会议上,海核能矿集团矿业总裁左彦君称,国内矿业失衡是产业格局层面的大问题,解决大问题需要大手笔,只有汇集社会力量,方能解决社会问题。海核能矿将于近日发起股份制改革,计划于2027年上市,以金融手段撬动能源资源板块格局,促进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与发展。
“钠离子电池即将登上世界能源历史舞台,开启国际能源资源格局的新篇章。”左彦君表示,海核能矿将积极转型投身钠电盐矿的相关战略布局,大力追加相关投资,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引领行业发展,争当行业的先锋军和排头兵。
我国既是矿业大国,更是矿产品消费大国,当前,我国锂矿资源的对外依存度相当高,而矿产资源的自我保障能力,将对我国的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与国际贸易议价能力产生直接影响。钠离子电池取代锂电池,或许能给我们多一个选择。但能否成为未来新能源领域霸主,值得观察,也值得期待。